深圳正规婚外情调查-中青报关注:婚恋问题上,年轻人为何不再积极?
2025-07-01深圳正规婚外情调查-中青报关注:婚恋问题上,年轻人为何不再积极?
《中国统计年鉴2023》揭示,2022年,我国登记结婚的夫妇总数达到了683.5万对,这一数字比2021年减少了80.8万对。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公报,2020年,我国民众的平均初婚年龄为28.67岁,相较于2010年的平均初婚年龄24.89岁,有了3.78岁的增长。
在婚恋问题上,年轻人为何表现得不积极了?
大学扩招和人口结构问题是影响青年不婚、晚婚的客观因素
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得我国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数逐年增长。《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由教育部发布,其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了60.2%,这一指标已超过“十四五”规划设定的目标,并且比10年前的34.5%提升了25.7个百分点。在2013年到2023年的十年间,我国博士研究生的人数从29.83万上升到了61.25万,增幅达到了105.3%;同样,硕士研究生的人数也从149.57万增加到了327.05万,增长了118.7%。随着年轻人受教育年限的延长,他们步入婚姻的时机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平均初婚年龄的推迟。
此外,适龄结婚人群数量的减少以及性别比例的不均衡,从客观角度上促使我国结婚人数持续减少,而且根据数据显示,在可预见的未来,这种下降趋势很可能仍旧会持续。
适婚年龄人口数量是衡量结婚人数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3》的数据,自1987年我国人口出生率创下最高纪录(23.33‰)以来,整体趋势逐渐下降,到2022年已降至6.77‰。尽管这一数据在2010至2020年间因全面放宽二孩、三孩等政策的实施而出现波动,但它并未对近年来步入适婚年龄的年轻人群规模产生实质影响。《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指出,30至34岁、25至29岁、20至24岁年龄段的人口数量依次减少,具体数字分别为12414.52万人、9184.73万人和7494.17万人。20至34岁是年轻人步入婚姻生活的关键时期。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与85后、90后群体相比,15至19岁年龄段的人口数量进一步减少,达到了7268.4万人。换句话说,随着95后以及00后陆续步入婚育阶段,适婚年龄的青年人数正呈现出持续减少的趋势。
不容忽视的又一关键指标涉及性别比例,特别是男女之比。根据《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的数据,我们可以观察到,在各个年龄段中,性别比超过110的情况主要出现在0至29岁年龄段。具体到城市、镇、乡村三个区域,20至34岁年龄段的男女比例分别是103.37、102.54、116.19。这一数据揭示了我国乡村地区适婚年龄青年男女比例的严重不均衡现象。
近年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终期统计监测报告显示,在众多高等教育领域,女生人数普遍超过了男生。考虑到择偶梯度效应,女性在寻找伴侣时更倾向于选择条件更佳的男性。此外,高学历女性更倾向于在大城市发展,这些因素共同加剧了性别比例的不平衡,对单身青年的婚恋和交友活动产生了不利影响。
不同代际青年群体呈现出被动单身和主动单身的不同特点
青年人面临“找对象难”“步入婚姻难”的困境,这既是因为一些长期存在的社会痼疾所致,同时也受到了诸多伴随社会进步而产生的新问题的深刻影响。
在网络时代,婚恋议题已不再是仅限于个人或家庭的私事,负面言论在网络上频繁被放大。出轨、家暴等婚恋负面新闻屡见不鲜,评论区常常被对婚姻的消极评价占据首位。在这样的流量冲击下,年轻人不知不觉中逐渐降低了对于幸福婚姻的期待,以及对异性的信任,甚至有些青年开始认同“单身生活也不错”的观点。更有一些撕裂性的话题,让两性对立也进一步加剧。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的副教授许琪强调,网络舆论的气氛对年轻人的婚姻和恋爱观念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婚恋领域的负面信息往往能迅速吸引众多人的目光,因此,一些追求流量的营销账号持续制作并传播这类内容。同时,大多数人在网络上是默默无闻的,真正活跃发言的只是少数。面对这种情况,未婚且缺乏婚恋经验的年轻人应当自觉且理智地对待网络上这些所谓的“小众”声音,不因浮云遮蔽而迷失方向,勇敢且积极地追求属于大多数人的幸福生活。
恋爱只是两个人的私事,但婚姻却牵涉到两个家庭的利益。面对房子、彩礼、教育等高昂的生育成本,当代青年们深感压力重重,这让他们在婚姻的门槛前犹豫不决,不敢轻易迈入。
受旧有思想束缚,时至今日,“必须拥有个人住房才能结婚”依然是众多年轻人心中的坚定信念,购置房产几乎成为当代青年在恋爱和婚姻旅程中必须跨越的一道“门槛”。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青年群体进行的调研表明,高达78.4%的受访者感受到了住房带来的压力,尤其是在一线城市生活的青年以及男性受访者,他们所承受的压力更为显著。
彩礼高昂的问题长期存在。根据腾讯新闻谷雨数据在2020年进行的国人彩礼调查,全国彩礼礼金的中位数为6.9万元,这一数字超过了当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2万元)的两倍。换句话说,要达到平均彩礼礼金水平,有些人需要动用超过自己一年可支配收入的两倍。
教育成本的攀升也让年轻人感慨婚后“压力山大”。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与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共同进行的中国教育财政家庭研究指出,我国家庭教育支出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占比高达40%,具体来看深圳跟踪调查公司,农村地区这一比例达到56.1%,而城镇地区则为36.2%;在家庭总支出中,教育支出所占比例为14.9%,其中农村地区为15.8%,城镇地区为14.1%。育儿、托管、接送孩子以及学业辅导等事务,给当代年轻父母带来了财务、时间以及精力上的多重压力。
除此之外,诸多因素正对现代年轻人的婚姻恋爱之路及其心理状态产生着影响。诸如工作与学习上的压力沉重、生活步调紧凑、社交圈子相对封闭等,这些状况使得众多年轻人陷入了单身的被动境地。
然而,在单身青年群体中,也有一部分人选择了主动保持单身。随着社会的进步,青年一代相较于以往,更加重视个人特性、独立性和自主性婚恋情感,他们的婚恋观念也随之发生了转变。他们更加重视恋爱的品质、婚姻的质感和自身获得的满足感、幸福感,不愿意在感情生活中妥协。
为青年“婚恋难”破局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继续加强对高额彩礼等关键问题的综合整治。自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天价彩礼”问题提出以来,彩礼问题已是第五次被纳入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在全国多个地区,整治高价彩礼已成为推动移风易俗工作的核心任务。在居住方面,需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并推出更多针对青年租房和购房的优惠政策。推动教育体制革新,提升对婴幼儿托管服务的投入,增加教育补贴等教育扶持性资金的投入。逐一破解青年在婚恋过程中遭遇的实际困境,助力爱情减轻负担。
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网络信息对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取向和婚姻观念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00后及此后出生的互联网“土著”群体中,这种影响尤为显著。因此,对网络空间进行规范管理,强化网络道德建设,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显得尤为关键。这样的环境有助于孩子们从小就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念,同时也能激励年轻人对爱情充满信心,向往美好的爱情生活。
共青团工作之核心在于服务青年。在推进青年婚恋服务、帮助青年拓宽社交领域以及倡导文明婚恋观念等方面,共青团发挥着关键作用。目前,全国各地各级团组织纷纷采取行动,针对青年婚恋服务推出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整合资源举办单身青年联谊活动、邀请专家举办相关主题讲座、以社区为单位推广健康婚恋新风尚。在每年的五四青年节、传统的七夕节等喜庆日子里,我国各地众多团组织纷纷举办具有纪念价值的集体婚礼,这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婚姻习俗的改革,同时也显著减少了青年婚礼的开支。
随着现代化、城市化、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应对适婚青年,尤其是大龄适婚青年的社交和婚恋挑战,显得尤为重要且艰巨。为此,我们全社会需从青年的人生幸福出发,持之以恒地付出努力,坚持不懈,通过不断实现一代代青年的美好人生,共同夯实我们社会幸福生活的基石。
年轻人婚恋更看重情感质量
常言有云,婚姻乃人生首要大事。依照传统观念,成婚需提前规划,一旦年岁成熟,便需迅速筹备,将其视为至关重要的任务。然而,现今不少年轻人的婚恋观念已有所转变。
情感不可强求,若邂逅了合适之人,自当倍加珍惜;然而若尚未遇到,焦急徒增烦恼,并无实际效用。
“家人天天催我去相亲,可是靠谱的感情不是说有就有的。”
……
在处理婚姻与恋爱的问题上,现今的年轻人究竟抱持着怎样的心理状态?他们对于开始一段恋情,又抱有哪些具体的期望?
自由、自主、自在的单身生活使他们不想主动跳出当前的舒适圈
挣得多就花得多,挣得少就花得少,这一切都由自己决定,无需承受经济负担。想吃啥就吃啥,想玩啥就玩啥,生活随心所欲。此外,还有大把时光可以用来自我管理和提升,比如健身、研究古风等等,这些有趣的事情都值得我持之以恒地去探索和实践。这样的生活,北京34岁的单身青年周亚玲感到非常满意,她表示对现在独居的日子“非常满意”。
谈及独居生活是否会产生孤独情绪,周亚玲直言不讳,她偶尔会感到有些寂寞,“独自一人,无人交谈,无人共餐,无人同行……然而,我深思熟虑后意识到,类似的困扰在我过去交往男友时也曾出现过,只是如今感受到的孤独感似乎更为强烈。”周亚玲补充道,她对恋爱和婚姻并无抵触,只是缺乏主动追求的动力。前阵子她刚养了一只宠物狗,“现在家里热闹了许多”。
她将恋爱时的态度归结为“懒散”。拥有类似周亚玲那样婚恋观念的年轻人并不罕见。“只要自己过得好,其他都不必担忧”,这种自由、独立、自在的单身生活方式让他们不愿意主动打破现有的安逸生活。
2021年10月8日,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课题组针对18至26岁未婚的城市青年群体进行了关于婚恋意愿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当被问及不愿恋爱的原因时,有高达74.8%的受访者表示“独自一人生活很自在,恋爱过程颇为繁琐”。
此外,在探讨影响年轻人结婚意愿的诸多因素中,有相当一部分受访者(占比30.5%)表示“对婚姻持怀疑态度”。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比例在女性受访者中尤为突出,达到了73.4%,她们对婚姻的信任程度明显低于男性。
疲惫袭来,心中渴望与合适之人同行,彼此建立信任,相互给予支持。
山东一位28岁的未婚青年张钰向记者表示,当前关于婚恋的讨论频繁登上热搜,其中有很多男性缺乏家庭责任感的例子,以及女性在付出了青春、精力,甚至牺牲了事业后,却未能获得美满婚姻生活的案例。每当看到这些话题,她都会感到似乎大多数婚姻都不幸福,这也让她对感情产生了怀疑。
有时我甚至深信婚恋情感,女性独自生活同样能够妥善照料自己,索性独自生活下去,实在无需冒险去经历错误。她认为,频繁看到婚恋方面的负面新闻登上热搜,这对增强青年人的恋爱信念并无益处。
张钰的童年记忆中,父母总是争吵不休,彼此指责和抱怨,最终他们选择了分手。这段不幸的原生家庭经历,让她对婚姻产生了些许的排斥,因此在选择伴侣时总是格外谨慎。如今,她已经单身多年,感到有些疲惫,“现在我独自一人,渴望能遇到那个对的人,携手共进,彼此信赖,相互支持。”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研究结果显示,在谈及对恋爱关系的期望时,有58.5%的受访者渴望双方能够相互欣赏,从而提升自我信心;58.1%的受访者则希望双方能够相互包容,享受更加轻松与安心的相处;此外,还有48.7%的人希望增加相互了解和陪伴,43.8%的人希望在学习与工作方面互相支持。
周亚玲认为,这个时代让每个人拥有了自主选择理想生活方式的权力,每个人的人生选择都应基于自身的真实需求,每个人都应为了自己的初衷而努力拼搏。“比如现在,我享受独处的时光,也在不懈地追求更加优秀、更加快乐的自我。”谈及未来情感伴侣的降临,她坦诚表示自己“不慌不忙,宁缺勿滥”。我期望我们能有相同的生活追求和价值观,如此我们便能够互相给予积极的情感支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默契地协作,遇到挑战时也能携手应对。
胡乾,今年三十二岁,未婚,他感慨道,步入而立之年之后,他愈发渴望一份简单而平凡的情感,“有人陪你度过黄昏,有人询问你的粥是否温暖”,这句话他尤为喜爱。在他看来,这正是感情生活的核心所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没有什么能比这更能触动人心。他坚信,两个人若能走到一起,必须学会相互包容、理解和信任,共同培育家庭的成长。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周亚玲、张钰、胡乾均为化名)